【媒体聚焦】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开启跨境物流新篇章补链强链赋能昆明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
时间: 2025-02-01 14:08:36 | 作者: 电动叉车
,中国铁建承建的福宜高速公路阳宗隧道左线安全顺利贯通,这也是福宜高速全线第一座实现贯通的特长隧道。
自2022年9月入选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以来,云南省昆明市充分的发挥作为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城市连接大通道、聚集大物流、促进大贸易、引育大产业作用,完善现代物流、口岸服务和产业配套等功能,构建内外畅达的陆海多式联运体系,提高国内国际资源配置效率。
畅通道,战略支撑达到新高度。支撑中老铁路发挥好国际“黄金大通道”效应,相继开通“沪滇、京滇、粤滇、湘滇、云贵+澜湄线”国际班列、中老泰多式联运“一单制”国际货运列车“澜湄·云南号”和中老泰铁路“昆明陆港号”,与老挝万象共同发起建立中老铁路城市联盟,促进多式联运货运量持续增长,有效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地区和南亚东南亚之间的巨大市场。
强口岸,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以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为牵引,积极完善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助力公路、铁路、机场三类口岸联动联建联创,做大做强口岸经济。磨憨公路口岸货物运输车辆验收时间缩短50%,磨憨铁路口岸通关时间由运营初期的40小时缩短至5小时。
促贸易,强基赋能取得新成效。不断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助力昆明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推动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021年的16%提高到2023年的近20%,加工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20年的6%提高到2023年的18%以上。
聚产业,招引培优形成新优势。随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基础设施网和运营服务网“两张网”持续优化升级,昆明积极引导物流资源要素实现规模化流动和高效集聚,2023年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增长24%、产业投资增速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
2022年至2024年,昆明共实施18个重点项目,其中综合货物运输枢纽项目9个、集疏运项目1个、设备更新项目5个、信息化建设3个。为加强高位统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工作,昆明市成立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工作专班,围绕项目建设内容、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对标项目、资金、指标“3张责任清单”,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每周二,中老泰多式联运“一单制”国际货运列车“澜湄·云南号”从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出发,经中老铁路至万象,再通过公路运输到达泰国曼谷。得益于中老铁路国际“黄金大通道”的优势,“澜湄·云南号”全程采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成本一下子就下降,运输效率大幅提升。
减少运输环节。通过“一单制”运输方式,用户实现一次托运、一单到底,不需要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重复办理手续,实现装卸、运输、报关清关、存储、分拨、加工、交易等环节“一站式”服务。“一箱制”实现了“不开箱、不换箱、一箱到底”服务,大幅度减少作业环节和时间。
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推广“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模式,“澜湄·云南号”运输中间环节大幅度减少,物流成本明显降低。以云南运往老挝和泰国的蔬菜和水果为例,每个集装箱最少能够更好的降低4000元成本,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节省本金30%。
提高运输效率。“一单制”整合运输全链条上的公铁资源,减少货物在运送过程中的中转次数,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延误风险,提升了运输效率。目前,“澜湄·云南号”国际货运列车3天就能从昆明到达泰国曼谷,运输效率提升40%。
保障货物品质。“澜湄·云南号”采用智能冷藏集装箱,能承受零下40摄氏度到80摄氏度的环境和温度,保证整个运送过程中箱内气温变化维持在1摄氏度内。每个智能冷藏箱配备卫星定位系统,可以24小时实时追踪货物运输路线,并了解货品报关、清关等重要信息。
优化金融服务。“澜湄·云南号”采用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保险服务,实现“一次保险、全程责任”。与传统保险模式相比,货主不再需要为各种产品、每个运输路段(运输方式)分别提交申请,只需进行一次费用结算,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还提高了结算效率。
“澜湄·云南号”常态化开行,是腾俊国际陆港充分的发挥既有基础功能优势,叠加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服务优势,持续提升国际多式联运标准化作业水平和运营服务效率的集中体现,为中老铁路沿线国家农产品的双向贸易打造了一条“快车道”,也为“云品出滇”“云品出境”、逐步推动产业升级、保障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项目所在地安宁区是昆明市通往滇西八州市和南亚东南亚的交通门户,是云南省唯一集石油、钢铁、磷化工三大产业于一体的省级开发区。
通过充分的利用大龙山铁路专用线,拓展区域内的铁路、公路运输资源,项目构建了国际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物流综合服务,并开展多种增值业务,推动区域产业与物流业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大宗货物的“一站式”运输。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结合“一平台、三中心、五大功能”规划布局,项目以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共享园区为发展理念,打造立足云南省、面向西部、链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宗工业产业物流园。
通过充分的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项目整合区域内大宗物流需求,提升货物运输规模,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实现公铁联运的无缝衔接,并促进产业链条的紧密高效,推动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项目还致力于打造交易结算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大数据中心,构建“互联网+物流”的智慧化物流园区,以智慧物流打通运输链、保障供应链、服务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区域物流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依托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项目积极联动国内外重要物流通道和南亚东南亚等主要贸易国家,以公铁联运管理、一单制管理等为导向,施行符合国内国际多式联运行业标准、不同运输方式的通用业务规范以及统一联运装备规范,推动实现跨区域、跨方式运输无缝衔接。
项目建成后,将开展数字物流工贸物流一体化运营,有效推动“一票制”“一单制”公铁联运,年预计实现公转铁多式联运货运量400万吨,提升通达送达效率20%,降低区域大宗物资危化品企业物流成本15%。
项目以大宗跨境供应链服务为核心,以大宗物流仓储管理平台、多式联运仓配协同管理平台、跨境多式联运运营管理平台、远程调度及数据运营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解决多式联运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数据不互通、信息不共享、多式联运信息断链、多种交通方式间衔接不畅、全程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多式联运数据共享、流程闭环管理。
产业资源优势与跨境供应链协同联动。云南宝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象物流)作为云南省龙头物流公司,背靠昆钢公司及云南物投资源优势,形成“钢铁产业链+互联网科技+智慧物流+跨境生态”多领域、多主体优势效能。围绕云南物投,项目打造“云南领先、辐射西南、面向两亚”的数智化综合供应链,为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为跨境多式联运业务开展注入新动能。
打造数字化跨境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立足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通过线上跨境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供应链业务协同联动,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为核心,构建覆盖南亚东南亚的多式联运网络,整合公路、铁路运输资源,实现跨境物流数据共享,构建货物快速、高效、安全的跨境服务体系,打造区域内数字化跨境多式联运示范。
依托补链强链项目,云南云铝物流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铝物流)对园区内既有铁路专用线、公铁联运堆场、标准化转运设备等基础设施实施升级改造,促进区域“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及全力发展公铁联运,大大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推广运用干散货集装箱,创新散装氧化铝运输模式。近年来,云铝物流积极地推进氧化铝运输“公转铁”和“散改集”,持续实施氧化铝包装和运输模式技术创新,从推动氧化铝“汽运灌装”,到引入包装袋循环使用,再到推动氧化铝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粉墨登场”,逐步开启氧化铝绿色运输新模式。
通过公路散装氧化铝罐车运输、铁路干散箱运输2个模式创新、特种铝合金箱车和普通高边汽车散装氧化铝接卸装置的技术改造,云铝物流打造安全、环保、低成本的氧化铝运输模式。2023年,云铝物流利用绿色模式发运氧化铝207万吨,节省一次性包装袋125万个,降低物流成本超过5000万元。
研发应用自动装卸设备,提升货物装卸效率。2023年7月,由云铝物流自主研发的首台铝圆棒自动化装箱装置成功试车,该自动化装置能平稳安全把42根约27吨的铝圆棒,一次性送入运输车辆集装箱体,用时约7分钟,时效提高近80%。同时减少叉车装卸环节及人工辅助环节,有效预防集装箱内叉车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了叉车装卸费用及人工成本。
以自身优势赋能补链强链,培育工业硅供应链金融新典范。2023年,云铝物流抓住云南省工业硅原厂地及消费地两大优势,以广州期货交易所新增加工业硅期货交割品种为契机,根据相关要求对仓库进行严格改造,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工业硅期货交割仓库运营资质。通过统筹推进数字化仓库建设,实现对交割仓库及仓单货物的自动化监管,提升管理效率;推进仓库垛位布局优化,提升库容量和精益化管理;强化铁路专用线入库、配套吊装设施设备,提升出入库装卸能力;依托铁路专用线优势,办理集装箱和整车运输,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
项目建设与投资始终围绕“降本增效”目标,通过高效资源配置和智能化建设,助力昆明建设环印度洋区域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国内国际快件分拨能力。项目以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为核心,通过智能化的分拨和仓储配送体系,补齐昆明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在国内国际快件快速集散分拨方面的短板,大大降低快件在分拨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今年1至9月,完成收件2.6亿件,同比增长15.66%,完成派件5.3亿件,同比增长10%。依托云南口岸优势,项目快速响应国内、南亚和东南亚市场需求,形成高效的国内国际快件分拨网络。
实现多式联运的协同发展。依托区位优势,项目积极发展陆空联运模式,开通了中国至柬埔寨的冷链专线,并在柬埔寨境内建立冷链运输配送专线。昆明至柬埔寨的冷链鲜花专线,通过空运冷链将云南鲜花送达柬埔寨,并结合公路冷链配送网络,实现鲜花高效分拨。依托空陆多式联运,将云南特色水果打造成柬埔寨市场的明星产品,增强了昆明综合货物运输枢纽的国际快件多式联运能力。通过“直采+运输+仓储+销售”的运输模式,确保国际快件在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强化应急保供能力。项目成功纳入昆明市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项目库,能在紧急状况下提供生活必备物资的存储、处理和投放。其“平急两用”功能,使得昆明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在特殊时期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保障生活物资和消费品的供应,有效提升了物流系统在日常运营中的灵活性,在突发事件中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降本增效。在补链强链的过程中,项目采取重点投资与优化投资相结合的策略,推进数智化、绿色化和标准化建设。智能化快递分拨中心通过智能粗分、倒包自动化、异形件自动分拣、自动供包管理、小件交叉带自动分拣,每台每小时可分拣6万件包裹,分拣准确率超过99%。整合物流与商贸两大板块,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逐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项目以高标自营仓+产销地共建仓模式,搭建云南冷链仓网,进行上下游产业整合,通过建立共享生态的冷链物流集散园区,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周转储运冷链产品40万吨,提升昆明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冷链产品周转效率。
项目旨在打造一体化、信息化的公铁联运解决方案,以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系统的高效衔接,解决跨境联运过程中衔接复杂、操作难度大等痛点问题。该平台作为信息化支撑,承载着中老铁路国际物流通道的数字化提升需求,服务昆明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为区域跨境物流体系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提高公铁联运的整体协作效率。通过场站系统、站外站系统的建设,平台将为中老铁路国际物流通道提供更高效的衔接手段,帮助公路和铁路运输间实现无缝对接,降低联运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消耗。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通过线上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的多式联运项目普遍能够减少20%以上的管理成本。
助力社会资源参与公铁联运薄弱环节。站外站系统为社会物流资源提供了参与公铁转换的便捷途径,缓解了公铁联运在“最后一公里”转运中的操作难题。借助站外站系统的开放设计,未来将能够吸引更加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中老铁路的多式联运网络中来,提升物流通道的综合运输能力。
推动昆明区域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平台作为支撑中老铁路的重要信息化设施,为昆明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在未来将帮助各类跨境物流公司提升操作效率,为昆明吸引更多跨境物流业务,推动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和贸易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