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以“深”“新”“氢”作答

时间: 2024-08-15 21:12:25 |   作者: 解决方案

  开栏的话习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中央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践行者、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改革高地中发挥着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央企观察”专栏,记者将深入央企生产研发现场,走近一线工作人员,记录他们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创新故事,展现他们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和积极作为。

  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强调,扎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我们而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重大考题,一定要全力做好答卷!”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的话语掷地有声。

  突破深地、发力高端新材料、拥抱氢能……中国石化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答卷上,写下生动一笔。

  4月8日,随着现场一阵阵欢呼声,中国石化部署在海南省海口市的福深热1井成功钻探至这一深度,我国地热科学探井新的最深纪录诞生。

  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00米的地热井屈指可数,福深热1井是我国唯一一口。

  “福深热1井达成探测深层地热资源潜力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深层高温地热形成与分布的理论认识。”福深热1井项目负责人郑和荣说,该项目发现了两类三套地热储层,实现了华南地区寻找深层高温地热资源的突破。

  海南前期深层地热研究比较薄弱,可供借鉴的资料也比较少,选区选址难度极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总地质师郭旭升说:“我们研究团队多年来持续攻关,形成了有效的探测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选定了井位,发现了资源。”

  2023年11月,塔里木盆地“深地一号”跃进3-3XC油气井点火测试,完钻井深9432米,刷新了亚洲最深井斜深和超深层钻井水平位移两项纪录;2024年3月,“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取得重大成果,四川盆地的第三个千亿方海相大气田川西气田全面建成投产……

  依托“深地工程”,中国石化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深层海相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挑战深地极限,推动我们国家在超深领域找到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

  向最高处仰望,往最深处扎根。随着滚滚油气涌出地面,中国石化向地球深地进军的脚步日益坚实。

  近期,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生产的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以下简称“48K”)大丝束碳纤维风电专用材料,被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成131米长的陆上风电叶片,首批风电叶片已成功下线,并即将挂机试验。

  2022年10月,上海石化建成投产国内首套48K大丝束碳纤维全国产化生产线,一举改变了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

  碳纤维行业通常将48K称为大丝束碳纤维。此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于1000根至1.2万根之间,被称为小丝束。而大丝束能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大幅度提升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

  上海石化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它的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9倍,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可大范围的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领域。

  “这个项目采用了我们自主开发的聚丙烯腈基大丝束原丝以及碳纤维技术,产出的大丝束碳纤维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说。

  今年2月1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示化工新材料2023年度创新产品评价结果,20个产品中,中国石化7个产品榜上有名。

  “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合成材料供应商,近年来持续加大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投入,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弹性体等研发能力逐步的提升,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配套支撑。”中国石化首席专家庄毅表示。

  天山脚下,戈壁滩上,近万亩连绵不绝的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中,“奋斗戈壁荒漠,奉献绿色能源”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23公里外,制氢厂内的220千伏变电站,正源源不断接收着这些光伏板产生的清洁电力。经电解槽、分离框架等制氢设备一番运作,清洁电力变成了绿氢,被输送至4.5公里外,供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使用。

  这是全球目前投运顶级规模的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

  截至7月31日,该项目已累计参与交易电量超1.5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万吨。“作为我国首个贯通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氢炼化等绿氢生产利用全流程的示范项目,除了年产2万吨绿氢,它更大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我国氢能装备和氢能产业链发展。”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负责人范林松介绍,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电解槽、储氢罐、输氢管线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此外,针对国内现有电解水制氢工艺流程不适合大规模制氢项目、新能源电力波动产氢不满足炼化企业稳定用氢需求等难点,中国石化还采用大型仿真系统与模拟软件,开发出一套适合大规模绿氢生产的先进智能管控系统,并首次实现大规模同步应用。

  绿氢不只从新疆来——建设中的鄂尔多斯3万吨/年绿氢项目将实现绿电绿氢耦合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中的乌兰察布绿氢项目所产绿氢将通过管道输送至京津冀……

  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要想勇立时代潮头,必须向科学技术创新要答案。”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努力以强大的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